信息来源:
部分信息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可联系洽谈稿费或删除!
|
|
|
|
淮安慈云禅寺 |
|
慈云禅寺位于京杭大运河与里运河之间的淮安,列“两淮八大丛林”之首,以“国师道场”著称。
慈云禅寺始建于明代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原名“慈云庵”。清代顺治十五年(1656年),清世祖福临诏当时武康名僧玉琳进京,对之“慰劳优渥”并送居万善殿,不时前往“临访道要”,称“恨相见之晚,特赐号大觉禅师”,后又晋封“大觉普济能仁国师”,名闻一时。康熙十四年(1675年),垂暮之年的玉琳国师屏侍独行,只身云游,行脚至清江浦(即如皋),因中暑而入慈云庵挂单。数日后自知终期,于初十日索浴趺坐,于八月十日说偈跌坐而逝,以自己的肉身来兴隆此一方道场,为佛法作了最后一次布施。
玉琳国师圆寂后,寺人察自其遗物方知为国师,急报官府转奏朝廷。清代康熙十四年(1675年)八月,被清敕封为“大觉普济能仁国师”的玉琳通琇禅师,清圣祖康熙皇帝即颁诏并派大臣主持荼毗厚葬,并拨款重修慈云庵。国师遗骨则由其嗣裔归葬浙江并立塔于西天目山。
清代雍正十一年(1733年),世宗雍正皇帝访得玉琳国师后裔天晓实彻禅师在扬州高旻寺,便诏其入京召对。雍正十三年(1735年),皇帝“复以清江浦慈云庵为大觉国师圆寂之所”,下诏改慈云庵为“慈云禅寺”并亲书题赐“慈云禅寺”匾额,同时命天晓实彻禅师住持,同时拨淮关银,命时任内务大臣、淮关监督年希尧督建“大丛林”规模格式的慈云禅寺。
乾隆四年(1739年),慈云禅寺新建大功告成。新建成的慈云禅寺占地二十五亩,坐落有五重殿宇、东西配殿。禅院内楼阁齐备,飞檐翘角、雕梁画栋。山门建有钟鼓二楼、东西牌楼,上书为朕亲临,文官下轿,武官下马。寺中遍植松柏花草,门前影壁高大、牌坊精美,顿成江淮首刹。清高宗乾隆皇帝颁赐《龙藏》供奉,赐置香光地三十八顷五十八亩于阜宁陈家浦。后又屡赐紫衣、伞盖、如意、藤杖。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和四十九年(1784年)两次南巡时,均入寺瞻礼,钦赐匾额《慧照常圆》并留下诗文《慈云寺瞻礼》《慈云寺瞻礼迭庚子诗韵》等。
清代咸丰十年,慈云寺部分殿堂毁于兵燹。同治元年(1862年),慈云禅寺住持僧静法师修矢志兴复,集资重建并经营二十余年而复厥旧观,当时已占地达1.6万平方米,宫殿盘郁、琼楼玉宇、飞檐流丹、佛塔高耸、精湛工艺。
1918年,慈云寺大雄宝殿毁于火。寺庙从此日渐颓败。仅存天王殿、藏经殿和国师殿及部分罗汉堂。新世纪后,慈云禅寺得以新建。新修山门殿上镶嵌着全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老居士亲笔题写的“慈云禅寺”金字匾额。寺中诸法师、居士们为今后能够更好地弘扬正信佛法、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在政府协助下,筹划扩建寺院,以恢复慈云寺金碧辉煌的原貌。
|
|
|
淮 安 文 旅 |
|
教 育 国 学 |
|
关 注 三 农 |
|
经 营 管 理 |
|
淮安之窗见证淮安发展!
|
|
|
|
|
|
|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