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
部分信息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可联系洽谈稿费或删除!
 |
 |
 |
 |
我市以科技挺起创新发展“中轴脊梁” |
|
今年以来,我市围绕国家创新型城市创建目标,坚持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经济发展主战场,聚焦短板弱项、聚力攻坚克难、聚智争先进位,诸多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果,为淮安重塑繁华盛景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瞄准科创主体,推动高精尖技术攻关。企业是创新的主体,高新技术企业更是带动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今年以来,我市深入开展“小升高”培育行动,统筹做好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上市企业培育,同时全面优化科技创新支持政策,着力构建“全链条”科创企业培育机制,对成长性较好的科创企业,从入库培育、银行信贷、股权投资、研发投入、高端发展、引进人才、上市奖励等方面给予发展支持,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目前,全市形成由2000余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近600家高新技术企业、近60家创新型领军企业组成的科技企业集群。此外,我市结合产业发展实际,突出对研发投入高、全市贡献大的重点企业的精准扶持,单个企业奖补资金从去年的平均12万元增长到今年的51万元,获奖补百万元以上的企业有9家,最高达150万元,更大力度激发企业创新热情。
聚焦基础前沿,打造高能级创新载体。以载体平台建设的“一子落”赋能创新驱动发展的“满盘活”。今年以来,我市启动平台建设创新突破行动,注重企业研发平台培育,支持企业建设高水平研发机构,加速推动开发园区能级提升,淮安高新区进位幅度位居全省之首。在省内率先探索制定《淮安市产学研合作项目常态化“不见面”登记办法》,从科技创新供给和需求双向发力,全面加强与大院大所、创投机构、科技服务机构的合作,推动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抓住南京都市圈战略、宁淮挂钩合作等契机,积极推动宁淮科创走廊和宁淮“科创飞地”建设,加速推动两地产业、人才“双循环”,不断提升淮安企业的创新能力。今年全市新增省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家,获批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1个、国家级众创空间1个,累计建成市级以上“两站三中心”1350个。
优化创新生态,激发全社会“双创”活力。今年,我市首次推出“淮科贷”金融服务产品,强化科技与金融互动机制,加大科技金融支持力度,对符合条件企业的“淮科贷”贷款给予利息补贴、担保费用补贴,按企业实际支付利息部分给予最高50%补贴。各合作银行累计向近千家科技型企业授信“淮科贷”763笔,授信金额38.12亿元,“苏科贷”发放91笔,金额4.05亿元,切实解决科技创新型企业融资难题。优良的创新创业生态不断催发科技创新的“种子”在淮安“落地生根”。今年以来,我市接续举办中国·淮安创新创业大赛,常态化开展“双招双引”活动,完善“一站式”人才服务保障体系,持续做优“科技惠民 四进四送”服务品牌,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精准支持和服务力度,开展创新需求千企调研,帮助企业解决复工复产、转型升级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搭建技术成果需求线上服务平台,定期组织驻淮高校、企业开展交流沟通,将高校科技成果及时推送给科技企业,帮助企业掌握最新创新成果,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等开发科研助理岗位59个。打造淮安科技创新智慧云服务平台,深化科技创新服务重特大项目专项行动,力争对上争取资金突破1亿元。
|
|
|
新 闻 焦 点 |
|
教 育 国 学 |
|
关 注 三 农 |
|
经 营 管 理 |
|
淮安之窗见证淮安发展!
|
|
 |
 |
 |
 |
|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