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者如烛,微以致远——少年周恩来的文化启蒙老师
孙洪斌
1952年秋,周恩来曾对亲属说过:“周先生是我文化上的启蒙老师。”周恩来所说的周先生是指他的表舅龚荫荪①家中私塾馆的老师,周恩来十岁时,到龚家私塾馆寄读(旁听生),这期间,塾馆周先生对周恩来十分青睐,厚爱有加,在他的教育和引导下,周恩来在思想、品德、学业等方面均得到很大的长进和提升。而这一段历史,目前挖掘及研究的相对较少,本文根据有关史料和资料,浅研周先生在周恩来成长过程中所起到的不可忽视且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寄读原由
1904年,六岁的周恩来随同父母、嗣母搬到清河县清江浦(今江苏省淮安市清江浦区)外祖父万青选家居住,并进入万家塾馆读书。1905年,再迁入嗣母陈家祖辈的旧居陈家花园居住,周恩来得以在陈家塾馆读书。1907年初夏,年仅30岁的周恩来生母万氏因病去世,1908年7月间,嗣母陈氏又被疾病夺去了生命,即在周恩来九至十岁时,他连失双亲、痛别双母。在1908年秋,周恩来带着恩溥、恩寿两个弟弟,返回淮安驸马巷老家。当时住在老家的是八婶母杨氏和身患残疾的八叔周贻奎,周恩来父亲周贻能为谋生外出做事,这样八婶母成了周恩来及两个弟弟的实际监护人。此时的周家,家道衰落,经济上也非常拮据,周恩来三兄弟在八婶的照顾下,艰难度日。此前的周恩来从五岁时遵祖训入家塾馆读书,后又分别在万家塾馆、陈家塾馆读书,连续上了三家塾馆,可以说这段时光周恩来大多是在读书学习中度过的,并在擅长诗文书画的嗣母引导和教育下,对读书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逐步养成爱好读书的良好习惯。而此时的周恩来回到淮安驸马巷老家后,不仅失去了读书的机会,并且面临着生活上没有经济来源的很大压力,有时靠典当家里的东西来维持生计和应酬。幸运的是,周恩来的表舅龚荫荪及时伸出援助之手,让周恩来到他家塾馆读书。龚荫荪是个文化人,博学多才,思想上倾向维新,是位追随孙中山的革命党人,曾在日本结识过不少同盟会的会员,后在上海、南京、青岛等地开设书店书馆,家中有大量的藏书和进步报刊。周恩来经过短暂的辍学,又回到了他向往而热爱的课堂上。
二、寄读概况
关于周恩来在表舅龚荫荪家塾馆读书学习的情况,目前这方面的记载相对较少,因此只能凭借有限的史料和相关的资料来尽量描述当年周恩来在龚家塾馆的情景。一是关于寄读的时间。周恩来是1908年秋从清江浦带着两个弟弟回到驸马巷老家的,时间不长,便到龚家塾馆寄读,笔者认为这应该在九月份上下,之后一直读书学习至1909年秋,因此寄读的时间大约在一年左右。原本寄读时间可能会更长一些,后因突发意外,即龚家被清政府抄没家产,遂被迫投靠在清江浦的万家,于是周恩来在龚家的寄读也被迫中断。二是关于塾馆的概况。龚家塾馆设在龚荫荪的家里,在淮安(今淮安市淮安区)城区的东门南边,北侧不远处是东岳庙。龚家塾馆有三间大屋组成,原本是第一进院子的穿堂,也就是外客房,因龚荫荪经常外出不在家,改作了家塾之用,由于面积大、房屋又多,因此,整个教室非常的宽敞明亮,屋内摆放着十来套桌凳,给十多个学生读书学习之用。十多个学生中,有龚荫荪的三个子女,即周恩来的表姐龚志如、表弟龚仁甫、表妹龚志惠,加上周恩来,另还有两三个女孩,五六个男孩,大多是龚家亲朋好友和邻里的子女。塾馆的老师姓周(一说姓邹),是龚荫荪的好友,两人在思想、政见、学识等方面均有很多共同之处。周先生年龄在四十岁上下,略显清瘦,眼睛明亮有神,留着短胡子,平时庄重严肃,待人接物彬彬有礼,对待学生既严格要求又和蔼可亲。三是关于课程的设置。周先生虽屡试不第,但具有一定的学识和敬业精神,教学上也不墨守成规。在课程设置上以传统的“四书五经”、珠算、书法为主,适当增加时政、口算、笔算和铅笔字等课程。考虑到十多个学生,长幼不一、文化基础不一等情况,周先生实行分层次分批次教学,即在课堂上把十多个学生分成三个层次左右,讲授与之匹配的学习内容,对年龄较小的孩子给他们学《百家姓》《三字经》等内容,对有一些基础的学《论语》《孟子》等书籍,周恩来当时已10岁,又在三个家塾馆学习过,加之他学习认真,勤奋刻苦,相对比其他的孩子学的多,文化基础比较扎实,周先生就安排他学习《诗经》《大学》等书籍,同时在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批阅作文、点评毛笔字等方面也同步实行分层分批进行。由此可见龚家塾馆在当时的淮安城内众多的家塾馆中,还是有诸多与众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学习内容较为丰富、教学形式比较多样、课程设置合理科学等方面,因此它在当时千篇一律的家塾馆中应当是新颖的、先进的,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新学”的雏形。当然我们也不难看出龚荫荪身为一名有识之士,为了教育好子女和到他家塾馆读书的学生,显然对担任家塾馆老师的周先生在品德、学识等方面都经过了评估并给以了认可。周恩来在表舅家塾馆寄读期间,表舅一家人及周先生对周恩来当时的困难处境都十分的同情,在读书、生活等许多方面给予了无私的帮助。据龚志惠后来回忆,她父母经常给周恩来三兄弟送稻米、面粉之类的生活用品,加上八婶母等亲友的接济,使周恩来和两个弟弟初步渡过难关,这是他能够专心致志读书学习的前提和条件。
三、寄读评估
周恩来在龚家塾馆读书学习一年左右时间,成效如何?收获多少?对他的成长成才产生怎样的影响?我们不妨走进历史,围绕思想和学业这两个重点作一些探究和浅研。
周恩来在龚家塾馆寄读期间,在思想和学业上对他帮助和影响最大的无疑是表舅龚荫荪和老师周先生。龚荫荪是个学识非凡、思想进步的文化人,他十分喜欢周恩来聪颖睿智、上进好学,据龚志惠回忆,父亲(龚萌荪)经常夸赞周恩来,说他“聪明”“有出息”“志气大”,如有空闲就跟表外甥谈古论今,给他讲历史上的大事、仁人志士的壮举以及时事政治等,还特许他可随时进入他的书房读书,彼时的周恩来仿若进入了一个崭新天地,经常在表舅的书房里博览群书。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9月,周恩来在重庆与美国记者李勃曼谈及个人经历时说道:“我小时候在私塾念书,从八岁到十岁开始读小说。我读的第一本小说是《西游记》,后来又读了《镜花缘》《水浒》和《红楼梦》。”按时间和年龄推算,八岁读的应该是清江浦外公家的藏书,“后来”读的应该是表舅家的藏书。在此基础上,表舅还经常勉励周恩来要树立远大志向,勤奋读书,将来为国家和社会作贡献。周恩来在思想上受到表舅启蒙和教诲的同时,塾馆周先生则在教学上使周恩来的学业大为长进、受益匪浅。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慧眼识才。周恩来到龚家塾馆寄读的第一天,周先生对眼前已满10岁的少年学子进行了“考察”,他询问了周恩来以前的学习情况,包括在哪家塾馆读书?已读过哪些课本?毛笔字练得什么字体等相关读书学习的情况。针对周先生提出的许多有关课本上的学习问题,周恩来都一一作了认真地回答。经过“考察”,周先生发现周恩来天资聪颖,小小年纪已阅读过很多中华文学经典书籍,学习过《论语》《四书》《五经》等书中的很多内容,同时周先生还发现周恩来在回答他的询问时,语言流畅,知识面较宽,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有自已的看法和观点。因此周先生认定周恩来是棵能长成参天大树的苗子,是一块可雕刻成器的璞玉,要好好地引导和培养。二是因材施教。面对十多个大小不一的学生,周先生在教学上他实行分层次和分批次教学,即针对多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有针对的教育方法,课文的深浅,题目的难易等都能恰到好处地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适应,找到了取得最佳教育效果的结合点。周恩来进表舅家塾馆时间不长,周先生又发现周恩来特别聪颖,记忆力超群,理解力很强,面对出类拔萃的周恩来,周先生十分喜爱,顿时感觉到课堂上教的内容已不能满足周恩来学习的层次和需求,于是在课余时间,经常主动并无偿的给周恩来开“小灶”,给他作很多额外的辅导,使周恩来在学业上又迈上新的台阶。周恩来的书法,从小学的是颜体,比较清秀方正,但欠些阳刚之气,周先生便让周恩来加练魏碑,使周恩来的书法又有长足进步。三是德才兼顾。周先生不但学识不凡,思想上也比较开明,因此他在日常教学中,努力遵循古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之要义,不仅在学业上一丝不苟,而且非常注重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平时他与周恩来在谈心及交流中发现,周恩来品行端正、礼貌待人,有着宝贵的正义感,特别是有着不同于一般同龄人的远大志向,周先生意识到周恩来将来是个能做大事的人才,于是他有意识多次把周恩来叫到自已的休息室内谈心,鼓励他“男儿当自强”,经常给周恩来讲历史上的变法,农民大起义等历史故事和事件,讲当时的清朝政府孱弱不堪、腐败无能,与西方列强签订一连串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并大力宣扬当时的许多进步人士及仁人志士为改变社会现状,致力国家振兴的决心和壮举。其中有康有为、梁启超的“变法维新”,淮安北辰坊巾帼英雄梁红玉击鼓抗金兵和淮安明代状元沈坤组织乡勇抗击日本倭寇的英雄故事。周先生认为康梁二公和梁红玉、沈坤为了国家和民族,不顾个人安危,舍生忘死,其精神可敬可佩。虽说人各有志,但这“志”应有益于社稷民生,我们都要学习他们济世拯民、保家卫国的可贵精神。周先生还多次勉励周恩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如今国家积贫积弱、内忧外患,国人特别是年轻人要博览群书,奋发图强,树立振兴中华的雄心壮志。周恩来在周先生的引导和教诲下,他其时初具的正能量得到了激发,决心刻苦学习、学以致用,将来报效国家的种子已在生根发芽。综上所述,如果对周恩来在故乡淮安四家塾馆读书学习的情况进行总结,前三家塾馆,即自家塾馆、万家塾馆和陈家塾馆,他学习基本上是《百家性》《千字文》和《四书》《五经》等中华传统的经典内容,同时阅读了外公的不少藏书;而在龚家塾馆,周恩来除继续学习传统经典书籍之外,得到了龚表舅和周先生的倾心帮助,还阅读了表舅书房中的很多藏书和严复的译著《天演论》、陈天华的《警世钟》、邹容的《革命军》和《中华时报》《今日中华》等不少进步书刊,从而使周恩来在学业取得佳绩的同时,对社会现况有了进一步了解,国家和民族的意识在进一步加强,改变社会、发愤图强的愿望和决心在逐步显现并进一步强化。总之,周恩来在龚家塾馆无论是学业上还是思想上都得到了提升,取得了“双丰收”。此外,笔者认为周恩来想走出去,到外面奋斗“闯世界”,某种程度也是受表舅及周先生的影响。周恩来后来说:“十二岁的那年,我离家去东北,这是我生活和思想转变的关键。”因此可以说龚家塾馆对周恩来的影响是最大的! 1952年秋,周恩来在上海会见当年在龚家塾馆同窗读书的表姐龚志如(龚荫荪之女)时深情地说:“就童年所受教育而论,表舅可算是我政治上的启蒙老师。”“你家周先生是我文化上的启蒙老师。”对于四十多年后,已是国务院总理的周恩来对龚表舅和周先生能作出如此评价,足见话语的份量以及表舅和周先生的教诲对他影响之大。当然这也说明了周恩来不忘恩师,道出了深藏内心的感恩话语——周恩来的这两句话,也许是评估他寄读成效、收获和影响的最佳、最准确的评语。
周恩来于故乡淮安生活学习了12个春秋,在他的成长道路上,许多长辈、亲朋给予了他真挚的厚爱和良好的教育,尤其是生母万氏、嗣母陈氏、乳母蒋江氏、表哥陈式周、表舅龚荫荪等,他(她)们多角度、多方面的对周恩来的茁壮成长起到了关键的促进作用。本文探寻及强调的是,有必要补充被周恩来称为“文化启蒙老师”的周先生对他成长成才产生影响和作用的这一块内容,这有利于我们对周恩来在故乡淮安12年中整个读书学习“教育链”的整体认识,有利于我们对周恩来在故乡从一名小小少年到他12岁离开淮安赴东北求学时,已成为一名具有一定文化和学识且思想上实现初步觉醒的全过程的理解。因此,我们要充分肯定周先生对少年周恩来的积极影响和教育作用,并向如烛的师者周先生点赞和致敬!
①龚荫荪是周恩来嗣母陈氏的姨父龚怀朴儿子。
(作者:江苏省淮安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原一级调研员)
|